不要让你对孩子说的每句话都在传递,我不爱你!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轻松育儿
小D周末吃午饭,吃到一半,突然对我们说,“我可以吃小熊饼干吗?”他爸爸马上和颜悦色地说,“不可以哦,我们要到吃点心的时间才能吃”。话音刚落,小D马上从刚开始的询问句转变成了命令语气,“我要吃小熊饼干!” 老公继续用平静的语气说,“不可以,现在在吃午饭”。 紧接着,小D就开始有哭腔了,边哭边叫,“我要吃小熊饼干!我要吃小熊饼干!” 老公显然也有点被激怒了,立马说,“你要么把午饭吃完,要么就没吃了”。 小D完全不理他,继续大哭大叫。于是午餐就结束了,小D和老公都没吃饱,两个人都一样的气鼓鼓。
因为公号的原因我认识了一些在纽约的妈妈,其中有一位最近在咨询我。她家儿子刚刚过2岁,最近明显开始出现“叛逆”了,开始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了。以前都能乖乖收拾玩具的,现在妈妈叫他收拾,他根本没动,嘴上却说,“收拾好啦!”这位妈妈就会说,“没有啊,你根本没有收拾好,赶快收拾”。 可是孩子还是不肯收拾,结果就是妈妈批评孩子不听话,可是孩子一点都没好转。
这篇文章其实是小D爸爸今天下午刚刚给我的命题作文,他说遇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事情,让他开始感到束手无策了。如果你在上面两个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那首先要恭喜你,因为至少你是一个明白平衡爱和规则的父母,你知道规则是更好去爱孩子的表现。
如果你也遇到了像他们一样的烦恼,那希望我下面的分享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很多很多家长都低估了语言的力量,我们对孩子说的话对小小的他们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评判,会让孩子以为这是父母对他这个人的评判,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即使当时我们觉得他根本没有听进去,都无一例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家会伤人”,“语言是最可怕的暴力”。
当老公对小D说“不可以”时,老公的意思是,“不可以现在吃饼干”,但是对于小D来说,她接收到也许就是,“你对我的感受不重视”;当那位纽约妈妈第一句话在说,“没有啊”,她的意思是,“你没有收拾好玩具”,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接收到的也许就是,“你在否定我的意思,你不认可我”。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希望我们可以多听。但是很可惜,大部分人都做反了,这一点在为人父母的身上尤为严重。我们太想去教会他们什么是正确的,我们太急于去纠正他们的行为,导致我们总是急不可耐地去回复去评价去教育,却从来没有真正学会倾听理解。
学龄前的孩子的表达还没成熟,很多时候他们是词不达意的。也许小D只是想告诉爸爸,今天上午吃的饼干很好吃;也许那个小男孩还想再玩一会,想告诉妈妈,我待会收。但因为他们表达不好,因为我们急于想纠正,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去告诉他们正确的行为是什么,而且常常都是用命令和批评的语气。但殊不知,这样的告诉,就把进一步沟通的渠道切断了。
想象一下,我们自己平时的生活工作,有时脱口而出一句话,当我们说完发现不妥想要进一步解释时,如果这时对方直接就抢白了,你是什么感受?你肯定会觉得委屈,我明明不是这个意思;你还会觉得心累,你竟然误解我;你们之间甚至会出现隔阂,心好累,不解释,你竟然不懂我。
作为成人,我们尚且有这样的情况,那我们又怎能如此高要求对待一个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呢?而最要命的是,这样的沟通不畅如果一直存在,它损害的是亲子关系,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和误解,这些就变成了孩子心底的语言,“我的父母不接纳我,他们不理解我,他们不爱我”。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很大原因是,我们先不会用心去聆听孩子的话。
“无条件地爱孩子”、“全身心地接纳孩子”,这些育儿道理已经被说烂了,但是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地理解并且运用呢?什么叫“接纳”?接纳就是即使孩子的行为和你预想的不一样,你还是可以做到换位思考去理解他的需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溺爱,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他的任何情绪和需求都是被认可和理解的。
接纳和爱一样,这是一条双行道,是需要让对方感受到的。
当小D在吃饭时对我提出同样的要求时,我会怎么做呢?我会和她说,“嗯,那个小熊饼干真的很好吃呢,你现在很想很想马上再吃到”,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她的感受,表明我是理解她的需求。“我们现在在吃午饭,等吃完午饭,小D睡醒午觉起床后就能吃了”,我没有告诉她“现在不能吃”,而是告诉她“什么时候能吃”,把“拒绝”转化成“期待”。“哇,我们想一下,你到时要吃几块啊?啊,那我们赶紧吃完饭去睡觉,醒来就能吃啦!”,进一步强化这个期待,同时把这个期待建立在赶快完成现在要做的事。
其实和小D爸爸是一模一样的宗旨,但整个对话过程中,我没有否定小D,“不可以”,我更加不会威胁她,“你不吃午饭就没得吃”。我说的所有的话都是在传递,我感受到你的情绪,我知道你想吃的需求,我提供你可以吃到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话语传递的就是接纳,就会让我们今后的亲子沟通渠道更加畅通。
当那个小男孩不收拾玩具时,我如果是那个妈妈我会怎么做呢?我会拿着放球的篮子问他,“哎呀,我们的球在哪里啊?球怎么不见了啊?”,我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他没有完成收拾。“天黑了,球说它好累啊,要回家了。我们一起帮助球回家好吗”, 我用邀请的姿态让孩子参与收拾。
也是和这位纽约妈妈是一模一样的宗旨,但整个对话过程中,我不直接针对孩子的“信口雌黄”而否定,“没有,你根本没收拾”。我也不用命令的口气去要求孩子,“你赶快去收拾”。我说的所有的话都是在传递,我是无条件地爱你的,不管你听话还是“调皮”。这样的话语传递的就是安全感,经常挑战我们权威的皮孩子,他们其实只是缺少爱,所以他们才需要一次又一次通过“不听话”在测试,我们到底有多爱他。
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青春期的叛逆,成年后的无话可说,我原本以为这就是每个孩子成长必经的轨迹,你我都无一例外。但现在我却更加坚信,这只是因为我们无意识地在重复着错误的教育方式,一代又一代。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打着爱的名义在实行“否定、控制、打压”时,那势必就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当我们可以真正用爱去“理解、接纳、释放”时,那又何来反抗之说呢?
错误的说话方式就是一把钝刀,偶尔一两次没有关系,但是长期以往,它可以“杀人于无形”。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直接看文章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新书《跟美国儿科医生学育儿》正在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各大电商持续热销。